党建引领聚侨力 服务大局显担当—周口市侨联推动侨商会以多维实践赋能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委关于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部署要求,周口市侨联立足侨商会职能定位,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侨商力量融入我市发展大局,为周口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侨商动力。6月23日,市侨联党组书记刘淑红、副主席陈娜、侨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华周及侨商会企业代表和侨联相关工作人员一行,赴鹿邑县后双村开展基层党建专题调研活动,探索党建引领侨商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在后双村党支部书记、市侨青会会长李万峰的引导下,调研组通过“三看三悟”深入考察党建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切身感受“党建+产业”模式如何引领昔日“落后村”蜕变为省级五星支部文明村镇。
看产业升级:走进智慧肉牛养殖基地、草莓采摘园等侨青会帮扶项目,“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成效显著,带动农户年均增收超5000元;
看生态焕新:漫步村容整洁的街道,由“党员领捐+乡贤助力”筹集2000余万元实施的环境整治工程,让村庄实现华丽蝶变;
看党建创新:观摩省级“五星党支部”建设成果,党员先锋岗带动明星帽业远销巴西,银龙科技年供建材3万套,彰显党建“红”引领产业“绿”的发展效能。
侨商会常务副会长王华周深有感触:“基层党建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是后双村从‘贫困村’跃升为‘五星党支部’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党建强则产业兴、乡村美。后双村的基层党建为侨商会提供了典型经验。作为侨商会要充分发挥党支部核心作用,强化党建引领,真正让党组织成为凝聚侨界力量,驱动侨商会高质量发展的坚强核心。”
“从后双村的党建实践看共同富裕之路,侨商能为乡村振兴做什么?”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市侨青会会长李万峰以“根植桑梓 侨创未来”为题分享实践经验。他介绍,依托侨青会56名会员、65家侨企资源优势,通过“技术赋能+渠道拓宽”双轮驱动,构建“三区三园三基地”产业布局,实现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助力后双村实现三大突破。
产业升级突破:创办智慧养殖基地,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进行精细化管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肉牛年出栏量提升40%;
跨境市场突破:积极搭建建材、帽业等跨境销售平台,产品覆盖国内多省并远销巴西、中亚等10国,有效带动上千人就业增收;
招商服务突破:建立“全周期”服务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从洽谈、落地到投产的“一对一”精准服务,解决企业用工、融资等难题,成功促成7个涵盖畜牧养殖、高端制造等多领域项目落地。
“未来将深化‘党建带侨建’模式,打造侨界双循环枢纽!”李万峰关于推广“后双经验”,让更多乡村受益的郑重承诺赢得现场热烈掌声。
市侨联党建工作负责同志王晴在详细解读筹建方案时指出,成立党支部旨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侨商会发展优势与治理效能。明确“三化建设”(组织规范化、教育体系化、服务精准化)为抓手,突出“三个服务”(侨商党员教育、企业发展需求、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侨商组织的责任与担当,助力侨商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市侨联党组书记、主席刘淑红在总结讲话中,全面回顾侨商会自2012年成立以来的发展成就。她指出,作为周口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关键力量,侨商会已汇聚70余家会员企业,涵盖智能制造、房产建筑、医疗卫生和现代服务等多个领域。多年来,侨商会积极搭建经贸桥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乡村振兴,组织架构日益完善,会员凝聚力持续增强。
刘淑红强调,社会组织是周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侨商会成立党支部,是坚决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部署的关键举措,是推动侨商事业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服务周口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贸易格局调整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要深刻认识到,党支部是凝聚侨心侨智侨力核心载体、是强化侨商会政治引领的关键抓手、是确保侨商会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向的根本保障、是推动政策机遇转化为侨商发展动能的关键桥梁。针对侨商会党建工作,刘淑红提出“三个聚焦”要求。
聚焦政治引领强根基:充分发挥党支部政治引领作用,围绕周口重点产业规划,引导侨商资源深度融入地方发展大局;
聚焦规范建设树品牌,以制度创新提升组织生活质效,结合侨商特点创新组织活动形式与内容,着力打造主题鲜明、富有活力、作用突出的“侨商党建”特色品牌;
聚焦服务大局显担当:引导和鼓励侨商会员在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突破、投身公益慈善事业等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贡献独具特色的“侨界力量”。
刘淑红表示,侨联将全程支持侨商会党支部建设,推动侨商资源与周口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希望侨商会员企业要争当政治引领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心系桑梓的“践行者”,共同将党支部建成凝聚侨心的坚强堡垒,为中国式现代化周口实践注入强劲“侨动能”。
来源:周口侨联